老师心语
让教学展现青春的活力 — 刘佳梅
发布时间:2017-10-29    信息来源:    浏览次数:1702

正当自己感到职业倦怠之时,我在想,怎样才能突破教学瓶颈呢?于是有幸阅读了《解密高效课堂》这本书。它如兴奋剂般注入我的躯体,刺激我的灵魂,让我明白我们的教学要展现青春的活力。

展现青春活力之“反弹琵琶”篇


列夫托尔斯泰曾说:“成功的教学,所需要的不是强刺,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。”反弹琵琶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,使学生的感官处于活跃状态,使学生在新颖事物的刺激下投入到学习中去。怎样反弹琵琶呢,请看下面这个案例:

案例展示:

上课时,学生已经知道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文言句式,因此无精打彩,毫无兴趣。见此情景,老师并没有马上给学生列举主谓倒装,宾语前置,定语后置,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,也没有列举文言文例句,而是布置了一个任务:“同学们,先请大家翻译几个句子。”学生更加无精打彩了。

老师说:“不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,而是将现代汉语翻译 成文言文。”

“怎么不会,有英汉互译,就没有中文古今互译吗?”

看着学生的好奇劲上来了,我说“好,听题。翻译以下4个句子。第一句,精美的石头会唱歌。讨论也好,合作也罢,自力更生也行,请大家一分钟内完成。”

哗……课堂就开了锅。

不一会儿,答案出来了。一个学生说:“精美石头会唱歌。”

“减了一个字,文言味儿还没有。谁还有答案?”我问。

“精美之石会唱歌。”

“精美之石善歌咏。”

“这个好多了。不过,同学们,会唱歌的石头太少了,这么神奇的石头,为了突出一下石头的地位,能不能把位置稍微调整一下,怎么办?”

“提前!”

“怎么提前?”

“石之精美……”

“为了语气流畅,‘精美’后面该加上个什么?”老师又问。

“石之精美者善歌咏。”

“太好了!文言文中,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,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,或使语气流畅,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,有时用“者”结句,构成中心词++后置定语+者的形式。这种句式,我们叫它……”

学生们异口同声:“定语后置!”

“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还有没有定语后置的句子?”

话音刚落,“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”“马之千里者”……这些句子就从学生口中出来了。

之后,师生又翻译了下面几个句子:

语文老师太不讲理了!(甚矣,语文教员之横!——主谓倒装)

我像老鼠爱大米一样爱读书。(余嗜书如鼠之爱米。——介词结构后置)

动感地带,我的地盘,听我的!(动感地带者,吾之地盘也,唯余是听。——宾语前置)

这节课,学生没有感到枯燥,反而是在教师“反弹琵琶”教学法所创造出来的欢声笑语中下课的。

 

案例反思:我想,这就是“寓教于乐”吧。跳出固有的教学模式,用一种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来教学,在好玩,有趣的课堂中,既能让学生学得知识,又能让学生感觉身心愉悦,何乐而不为呢?这样的课堂不就焕发了青春的活力吗?这是我该学习并实践的呀!



展现青春活力之“巧用情景”篇

 

皮亚杰认为:儿童,学生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。所以,要放手让学生动手、动口、动脑,通过生动的实践,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。在活动中,在情景中,学生不但可以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,还可以享受学习的快乐。

看了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宽的“平均数的初步认识后”,突然觉得数学课也那样美妙。吴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的情境唤醒了数学的生命,也唤醒了数学课堂的生命与活力。

案例展示:

师: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活动?(数学来源生活,从学生生活的游戏出发)

生:我喜欢足球。

生:篮球……

生:乒乓球。

师: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,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,你们看怎么样?

生:好。

师:那我们以这里为界,一分为二,这边算一队,那边算一队。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喜欢的名字。

(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商量开了。一分钟后,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了“永胜队”,另一队写了“必胜队”)

师:行行行。队名产生了,那咱们怎么比呢?

生:选出每个队中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。

师:那你们选吧,再挑一个裁判,每队再请一个同学作记录。预备,开始!(20秒后)下面我宣布,本次比赛胜利者为“必胜队”。“永胜队”服不服气?

永胜队:不服气!

师:为什么?

生: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?应该每队再选几个。

师:我建议每队再选3个人,好吗?

(每队又选人3个人继续比赛,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)

师:下面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算出“永胜队”和“必胜队”拍球的总数各是多少,报数。

生:118124.

师:现在胜利者是“必胜队”,可以吗?

生:不可以。

(这时,老师走到“永胜队”同学面前)

师;别急,虽然现在咱们落后,但吴老师决定加入“永胜队”,欢迎吗?

永胜队:欢迎!

师:(吴老师拍了22下)现在把老师的拍球数加进来,算一算一共多少个?

生:140个。

师:下面我宣布,今天的胜得者是:“永胜队”。

生:不同意!

师:为什么?

生:“永胜队”有5次拍球机会,我们只有4次,不公平。

师:哦,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,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,显然不公平。那么,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,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?

(学生开始思考,相互交流)

(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,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,可以先求平均数)

师:怎样求平均数呀!

生:就是用拍球的总数,除以拍球的人数。

 

案例反思:拍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,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,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: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 规则,这是为了让学生对比赛结果关注,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;教师选择加入,这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。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,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,拍球这一情景的设计使课堂焕发了青春的活力。

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,教师不但要利用情境增强科学教学价值,还要善于借助情境,引发学生认知结构失衡,以促进教学的深入。吴老师决心加入,更激起了学生心理的不平衡,参与度更是大增,课堂的魅力也大大增加。


最后,我想说的是:在我们的教学中,不管是反弹琵琶还是巧用情景,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以新颖的形式呈现,不落入因时间而造成的俗套,时刻让我们的教学展现青春的活力,让它永保青春的魅力。这便是我在学习了《解密高校课堂》后的一点点体悟。

0